学校要闻

【防疫知识】学校文明卫生、绿色健康 生活方式倡导

发布日期:2020-06-17 点击: 发布人:admin

  为总结疫情防控工作中形成的需要长期保持的有效做法,教育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委托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和有关专家提出了常态化防控新冠肺炎疫情前提下学校文明卫生、绿色健康新生活方式倡导,引导广大师生在全面复学复课后,保持疫情防控期间形成的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预防为主,关口前移,远离疾病,健康生活。

  一、健康生活方式。合理安排学习、生活、体育锻炼,劳逸结合,作息规律,保证充足睡眠,增强身体免疫力。积极参加体育运动,促进体质健康,锤炼意志品质,培养锻炼习惯。掌握爱眼护眼常识,学会识别不良用眼环境,主动选择有益眼健康的环境。重视维护心理健康,促进社会适应,遇到心理问题,学会自我调节,必要时能主动寻求专业心理帮助和支持。保持健康体重,避免超重、肥胖和消瘦。远离烟酒,杜绝网络成瘾,拒绝毒品诱惑。

  二、良好卫生习惯。勤洗手,正确采用“七步”洗手法,使用肥皂、洗手液和流动的水洗手不少于20秒。经常洗澡,不共用毛巾和洗漱用具。科学刷牙,饭后漱口,定期口腔检查,预防龋齿,保持口腔健康。提倡分餐制,不能分餐时使用公勺公筷。在校用餐尽量自备餐具。

  三、均衡营养膳食。均衡营养,合理膳食。主动减少盐、糖、油摄入,增加优质蛋白质和新鲜蔬菜水果摄取。每天饮用足量的水,少喝或不喝含糖饮料。

  四、健康文明行为。热爱大自然,爱护动物,拒绝食用野生动物。保持适宜、安全距离,在交谈、候车、等电梯、排队时与他人保持一米以上的距离。自觉坚持安全文明出行,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佩戴口罩,不在公共交通工具内进食。讲文明,讲卫生,不随地吐痰。打喷嚏、咳嗽时用纸巾捂住口鼻或用肘部遮挡。他人打喷嚏、咳嗽时主动避闪。

  五、维护环境卫生。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动。自觉参与垃圾分类,改善人居环境。保护环境和资源,减少一次性餐具使用,减少污染和浪费。

六、科学就医用药。按规定接种疫苗,预防传染病。发现传染病,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合理利用学校、家庭周边卫生服务资源。发热或罹患呼吸道疾病时佩戴口罩,及时就诊,配合医生治疗,用药遵从医嘱,不擅自使用处方药。

                                       

不要过分关注负面信息

关注疫情信息是一种很自然的反应,有利于我们保持一定的警惕,加强自我的防护,但是选择性的关注负面信息,尤其是过分关注负面信息,是一种病态的表现。其实在我们周围,这样的现象非常普遍。尤其是一些老年人,更容易被负面信息影响,出现心理弹性下降带来的焦虑抑郁问题。如何才能给自己收到的信息装上“防火墙”?北京大学第六医院临床心理评估中心主任石川提出了4点建议:

一、要对信息有基本的甄别能力,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选择官方的报道和部分权威专家对疾病的讲解,不偏听偏信,更不要信谣传谣。

二、要限制自己每天刷手机看疫情相关信息的时间,每天不要超过半个小时,学会注意力转移,把时间放在有建设性的活动中去。比如,工作、学习以及娱乐活动。

三、当因为过度担心而出现焦虑失眠等表现时,可以学习使用权威机构推荐的一些放松情绪的音视频,通过自我放松训练减轻压力。

四、如果负面情绪严重到影响日常的生活、工作和学习,自我纾解不能起效,建议到精神心理专科门诊就诊,进行专业的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

 

身边出现疫情,别恐慌

一旦我们身边出现了散发疫情或者是聚集性感染的情况,不要过度恐慌。

在疫情暴发初期,疫情发展速度快,我们对病毒不了解,当时医疗资源也比较匮乏,出现紧张情绪在所难免。

经过几个月的努力,各级政府、医院、社区和我们每一个人都积累了疫情防控的很多经验,也有了应对疫情的心理准备。所以,一旦再次出现散发疫情或者是聚集性感染的情况,我们不要过度恐慌,过度恐慌对我们的免疫力有影响,而且可能带来非理性行为。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副所长陈雪峰说,无论何时,都要尽量保持理性的认识,即便出现散发疫情,也要按照国家和地方防控举措的要求,积极的做好配合,及时调整自己的心理状况,科学的应对。